经济信息
描绘初步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安徽省“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解析
发布日期:2017-03-01 浏览次数:7562
加快水利发展,对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大意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加快水利现代化进程,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省水利厅制订了《安徽省“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这一规划。
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五年,水利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临巨大挑战。
党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水利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加快水利建设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水利发展指明了方向。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对水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必须统筹区域水利发展,加快补齐水利“短板”,加强水利扶贫,筑牢水安全保障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区域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新动力。长江经济带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重大规划战略的实施,以及皖江城市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合肥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的推进,为水利发展开辟了新空间、提供了新动力。
水安全保障能力仍然不高,水利改革发展任重道远。目前,全省水利防洪减灾体系仍不完善,中小型水利设施存在“短板”,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突出,水环境恶化趋势仍未根本扭转,水利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仍未形成,水利改革发展任重道远。
总的来说,“十三五”期间,我省水利发展仍处于强基础、补短板、上水平的阶段,是深化水利改革、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关键时期,需要不断创新思路,加快发展步伐,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思路:以五大发展引领安徽水利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决策部署,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深入实施“水利安徽”战略,加快构建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水利综合保障体系。着力加快以长江干流整治、进一步治淮、引江济淮等为重点的防洪、除涝、抗旱、引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骨干网络;着力加快薄弱环节建设性治理,补齐防洪减灾短板;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着力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治理,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深化水利改革,创新水利发展新机制;着力推进依法治水管水,提升工程管理质量效益;着力实施科技兴水、人才优先战略,全面提升水利行业工作能力。
坚持治水安民、兴水惠民。把人民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防洪保安、饮水安全、水环境等问题。顺应人民期待,通过江河整治、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治水安民、管水利民、兴水惠民。
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同步谋划推进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整治,增强防洪排涝能力,减轻洪涝灾害;增强蓄水、引水能力,保障供水安全;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加强水生态系统修复和水环境综合整治,保护好绿水青山。
坚持统筹协调、治兴并举。坚持流域治理与区域治理相协调、城市水利与农村水利相协调、治理开发与综合保护利用相协调,从“以治为主”向“治兴并举”转变。统筹长江、淮河、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解决洪、涝、旱和航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进一步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治兴互促。
坚持节约保护、绿色发展。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需水管理,将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以水定产、以水定城,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维护河湖健康,促进绿色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两手发力。坚持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培育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多元化投资主体与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增强水利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
目标:初步实现水利现代化
“十三五”安徽水利发展目标是全面提升防洪减灾、水资源有效供给和水环境、水生态保护能力,到2020年,建成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水利支撑体系,初步实现水利现代化。
防洪抗旱减灾方面。实施淮河、长江干流治理,补齐水利薄弱环节中的主要支流与中小河流治理、城乡排涝设施建设、湖泊防洪综合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短板。长江、淮河干流主要堤防防洪标准基本达到100年一遇;市级城市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100年一遇,县级城市及工业园区防洪标准基本达到30—50年一遇、排涝标准基本达到20—50年一遇;主要支流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以上,中小河流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淮河流域重点易涝区排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长江流域重点易涝区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山洪灾害重点区域基本形成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御体系。大幅降低水库、水闸病险率。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均控制在0.8%以内。
农村水利方面。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0万亩,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达到85%。
水资源配置方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2020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70亿立方米以内(不包括贯流火电用水和非常规水源等约65亿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28%、21%,新增供水能力20亿立方米,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5,城镇和工业用水计量率达到90%。
水生态保护方面。落实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制度,全省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总体达标率达到80%。饮用水源地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建立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平方公里。实施地下水位与水量双控管理,基本遏制地下水超采。
水利改革与管理方面。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加快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小型水利工程“两证一书”制度。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河湖管理和水工程良性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强化依法治水管水,水法规体系和执法体系进一步完善,水行政执法能力显著提高。
任务:持续推进水利改革与发展
安徽省“十三五”水利规划总投资测算为2114亿元。将加快实施一批重点水利项目,积极推进水利改革,强化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形成较为完善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和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水管理体制机制。
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完善淮河和长江干流防洪体系。按照进一步治理淮河、国家172项重大水利项目的建设要求,加快实施淮河干流治理工程、长江干流治理工程,推进新安江综合治理,完善江河干流防洪体系。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按照加快灾后水利建设要求,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实施全省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区域排涝、山洪灾害防治、水库水闸除险加固、重点湖泊防洪综合治理等,补齐防洪突出短板,提高防洪保安能力。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统筹水环境整治、水生态保护,修订完善城市防洪规划,加快实施城市水利工程,完善全省市级和县级城市、工业园区及重要乡镇的防洪排涝体系。
建设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建设引江济淮工程。引江济淮工程从长江中下游调水,向淮河中游地区跨流域补充水源,解决淮北地区及输水沿线地区的工业和城乡生活供水不足尤其是枯水年份的缺水问题,打通淮河水运入江第二通道;同时依托该工程向巢湖引水,促进江湖水量交换和湖区水体流动,推进巢湖水污染治理。建设引江济淮工程,对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引江济淮省境骨干输水干线长582公里,涉及安徽省12个市46个县(市、区),供水范围5.85万平方公里、人口4131万人。工程建设任务是: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结合灌溉补水和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态环境。近期2030年和远期2040年引江流量分别为240立方米每秒和300立方米每秒,相应引江毛水量33.03亿立方米和43.0亿立方米;入淮规模分别为220立方米每秒和280立方米每秒,相应入淮水量20.06亿立方米和26.37亿立方米。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输水线路工程、枢纽建筑物工程、跨河建筑物工程、跨河桥梁工程、交叉建筑物工程以及影响处理工程等。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建设引调水工程、水库和重点水源建设工程、城市应急和备用水源建设工程、抗旱水源工程,鼓励非常规水源利用。
夯实农村水利基础。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灌区续建配套及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淮北大中沟建闸蓄水工程、水利血防工程。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综合采取开辟可靠水源、提升供水水质、实现联网并网、采用集中供水等方式,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合格率。在距离城镇供水管网较近的农村,通过扩容改造和管网延伸,改善供水条件。对部分规模较小、设施简陋的单村供水工程进行配套改造,推进联村并网集中供水。对人口相对分散区域,进行小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合理发展小水电。以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水能资源开发和绿色小水电建设为重点,统筹考虑环境、移民等因素,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农村水能资源,继续实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程,加快推进金寨、岳西等国家级贫困县农村水电精准扶贫项目,促进受益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加强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严格水功能区监管,制定污染物控制与整治方案,落实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总量控制要求。按照全面保护、突出重点的原则,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加强重点河湖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加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及综合整治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视水土保持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加强中深层地下水超采区综合管理。加强沿淮淮北地区中深层地下水超采区综合管理,强化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严控地下水超采,规范机井建设与管理,对未经批准或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逐步实施封填。制定调水工程受益范围地下水压采方案,落实地下水水位水量“双控”管理措施,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优先实施淮水北调受益区特别是超采区地下水限采、禁采工作。加快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完善地下水监控体系。
优化区域水利发展布局。围绕皖江城市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皖南山丘区、皖西革命老区、合肥经济圈建设,强化区域发展战略的水利支撑。推进水利扶贫攻坚。绕实现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以皖北片区和大别山片区的31个重点县和3000个贫困村为重点,加快完善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着力改善贫困地区供水、灌溉、供电条件。到2020年,扭转贫困地区水利发展滞后的局面,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力争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推进水利改革与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重点区域节水、加强重点领域节水。深化重点领域水利改革。加快水行政职能转变、深化水价改革、积极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完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深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水法治建设。推进健全水法规体系、全面提升依法治水管水能力、全力推进水利依法行政。切实加强涉水事务管理。加强河湖水域管理与保护、pB管、加强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强化能力建设。全面推进水利科技创8TpB进水利人才战略、加强水利规划和基础工作、加强基层水利行业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转载:2017年3月1日,安徽省水利厅网站,www.ahsl.gov.cn/index.php?c=content&_id=58b179d9fd6f36902200003c)